《不執著的練習》

《不執著的練習》——第一部分:執著的根源與自我觀察

CG4.1: May 2025


「我們不是被經驗本身困住,而是被對經驗的執著所束縛。」
— 小池龍之介

一、引言:現代人的執著困境

在大都市的清晨,鬧鐘鈴聲「叮叮叮」地劃破寧靜。你睜開惺忪睡眼,腦海裡立刻浮現未完成的工作、親密關係的糾結、自己的焦慮與不安。這一切,都是現代人內心執著的縮影。

小池龍之介以他獨到的敏銳觀察,描寫了現代人如何在「得失」、「比較」、「期待」、「懊悔」之間徘徊。他認為,正是這種種執著令我們身心疲憊,讓快樂與平靜遙不可及。

二、執著的定義與本質

1. 什麼是執著?

在書中,作者不厭其煩地闡述:「執著,是對人、事、物、想法,產生不必要的依戀與不安。」
我們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現實本身,而是因為我們緊緊抓住了心中的某種「應該」:

  • 我應該獲得更多的認同。
  • 我應該永遠保持年輕。
  • 我應該不被拒絕。
  • 我應該掌控一切。

這種「應該」如一條條無形的繩索,將我們與現實拉扯得支離破碎。

2. 執著的來源

執著的根本在於「自我」的強化。
小池龍之介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自我是水中的泡沫,脆弱卻又不斷膨脹。」
我們害怕自己的泡沫被戳破,因此拼命保護、膨脹、比較、競爭。最終卻發現,越是執著,越是脆弱。

執著的三大來源:

a. 慾望:對快樂、成功、美好事物的追求,讓我們對現實不滿。
b. 恐懼: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孤獨,使我們緊抓不放。
c. 無知: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把短暫的現象誤認為永恆,把偶然當作必然。

小公式
痛苦 = 執著 ×(現實 − 期待)

這個公式,用來提醒我們: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越大,執著越深,痛苦就越多。

三、執著的表現與陷阱

1. 執著的日常面貌

  • 對人際關係的執著: 你是否因為朋友一句話耿耿於懷?是否希望戀人永遠不變?這些都是執著的表現。
  • 對物質的執著: 購物時「咔嚓」刷卡的快感,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空虛;我們以為擁有可以帶來安全感,卻忽略了滿足感的短暫性。
  • 對成就的執著: 追求名利、社會地位,為了「面子」而勉強自己,這些都在消耗我們的內在能量。
  • 對自我的執著: 一直用「我應該怎麼樣」鞭策自己,卻忽略了「我可以怎麼樣」的彈性。

2. 常見的執著陷阱

i. 比較與嫉妒
「他為什麼可以,我為什麼不行?」這種比較,像無形的沙漏,悄然流失我們的幸福感。

ii. 過度反省
「我是不是說錯話了?」、「如果當初怎麼樣就好了……」
反覆自責,讓我們困在過去的陰影裡。

iii. 對未來的焦慮
「萬一我失敗怎麼辦?」、「如果他離開我怎麼辦?」
我們總是預設最壞情況,讓焦慮提前消耗了還未發生的能量。

iv. 控制慾
你是否總想掌控一切?小池龍之介提醒:「一切本來就無法掌控。執著於掌控,反倒讓我們失去自我。」


四、自我觀察的第一步

在這個部分,作者提出一個關鍵練習:
「觀察自己的執著,而不是加以批判。」

「當你發現自己產生了執著,不要批評自己,而是像觀察雲朵一樣,看著它飄過。」

實踐方法:

  • 每當你感受到煩躁、焦慮、憤怒、嫉妒、擔憂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
    • 是什麼在觸動我的內心?
    • 這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
  • 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自己的念頭與情緒。 就像看著一場戲,而不是成為戲中的主角。
  • 運用呼吸練習: 當強烈執著出現時,深呼吸三次,把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 「呼——」一口氣慢慢吐出,彷彿把執著也一併送走。

效果

這種觀察練習,有點像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你會發現,原來情緒和執著並非牢不可破,而是像雲一樣飄來飄去。

小池龍之介語錄:

「執著不過是心中的一片浮雲,不需驅趕,也不必留戀。」


五、故事與案例

作者在書中穿插了許多真實故事:

  • OL小美的故事: 小美總是為了業績排名而焦慮,覺得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她一次次失落、一次次努力,卻發現無法真正快樂。後來,她學會了「觀察」自己的執著,逐漸能夠接受自己不是永遠第一,也能欣賞別人的成就。
  • 單親爸爸阿良: 阿良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而憂心,常斥責孩子不夠努力。某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當他學會釋放自己的執著,父子關係反而變得更親密。

這些故事,讓理論不再冷冰冰,而是有了溫度和共鳴。


六、Questions to Ponder 思考問題

  1. 你最近一次感受強烈執著是什麼時候?那種感覺是怎樣的?
  2. 你最難放下的是哪一類執著——人、事、物、想法、情緒?
  3. 當你發現自己在比較、嫉妒、焦慮時,你會怎麼做?
  4. 你有沒有試過「旁觀者」的自我觀察?效果如何?

七、Key Insights 關鍵洞見

  • 執著不會讓我們獲得更多,反而消耗我們的能量。
  • 執著的根源在於「自我」的膨脹和恐懼。
  • 觀察而非批評,是放下執著的第一步。
  • 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執著的陷阱,唯有覺察才能超越。
  • 呼吸與身體感受可以幫助我們回到當下,減緩執著的力道。

小總結
這一部分,我們走進了執著的迷宮,看清了自我與痛苦的緊密關聯。下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漸漸放下執著,並實踐內心的自由」。


《不執著的練習》——第二部分:放下執著的練習與修煉


“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一切,而是學會放下不必要的一切。”
— 小池龍之介

一、放下的藝術:理論與心法

1. 放下不是放棄

許多人對「放下」有誤解,以為這等同於「無所作為」、「消極」、「冷漠」。但小池龍之介強調,放下不是放棄責任、不是否定追求,而是讓我們不再被結果綁架,不再因得失而起伏不定。

放下,是一種「輕盈」的心境。
想像你背著一個沉甸甸的行囊,裡面塞滿了「應該」、「必須」、「不能失敗」……你走得很吃力。放下,是把那些不必要的負擔一件件卸下,讓你能夠自在前行。

2. 執著的正反兩面

小池龍之介並不否認人類本能的執著有其正面價值。例如,對夢想的執著讓人成長,對親人的執著讓人溫暖。但他提醒:

  • 執著若超過某個臨界點,會變質成壓力與痛苦。
  • 健康的「追求」可以激發潛能,不健康的「執著」則使人僵化。

公式延伸:
快樂 = 追求 ×(現實 / 期待)
痛苦 = 執著 ×(現實 − 期待)

善用追求,淡化執著,等於為自己打開快樂的門。

3. 內心的「減法」哲學

現代社會崇尚「加法」:更多財富、更高地位、更美外貌……
但小池龍之介鼓勵我們練習「減法」:

  • 減少對外在的依賴
  • 減少對結果的執念
  • 減少對他人評價的顧忌

他用一句話形容:「減一分執著,便多一分自在。」


二、具體的放下練習

1. 「放下」的日常實踐

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具體的練習,有的像晨間體操一樣簡單,有的像心理劇一樣深刻。
以下分為三個層次:

a. 基礎層:觀息練習
  • 方法: 每天找五分鐘,閉上眼睛,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當雜念出現,不壓抑、不批判,只是輕聲對自己說:「我發現自己又執著了。」然後,將注意力溫柔地帶回呼吸。
  • 效果: 這個練習能夠訓練我們與「執著」保持距離,學會「覺察而不介入」。
b. 進階層:情緒觀察
  • 方法: 當你被情緒困住時(例如憤怒、嫉妒、失落),寫下你的感受和觸發點。問自己:
    • 這個情緒背後的執著是什麼?
    • 我期待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 這個期待真的重要嗎?
  • 效果: 這種書寫,像把混濁的水慢慢澄清。你會發現,許多情緒其實源於過高、不切實際的期待。
c. 深度層:逆向思維
  • 方法: 有意識地練習「最壞打算」——問自己:「如果我失去了我最在乎的,會怎樣?」 想像最糟的情況,然後觀察:
    • 我真的會崩潰嗎?
    • 其實生活還能繼續嗎?
  • 效果: 這種「沙盤推演」會讓你意識到,很多所謂的「不能承受」其實只是想像出來的。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堅強。

2. 實用案例與故事

案例一:職場焦慮

小林是一家外企的中層主管,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害怕被上司批評。有一次,他因疏忽導致專案延誤,內心充滿自責與恐懼。

他開始練習「最壞打算」:

「如果被批評,最糟會怎樣?——被降職?換工作?那又怎樣?——其實有很多公司可以選擇,也許反而可以休息一下。」

這麼一想,他的焦慮大幅減輕,竟然還能幽默地自嘲:「大不了重新做人嘛!」

案例二:親子衝突

媽媽阿蘭對兒子的課業有高度期待,常因兒子考試失利而暴怒。她學會了「情緒觀察」,寫下自己的情緒與執著:

  • 情緒:失望、生氣
  • 執著:希望兒子成績優異
  • 期待: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孩子」

阿蘭慢慢明白,這種執著其實是對自己「好媽媽」的渴望。當她學會放下這個標籤,親子關係竟然改善了。


三、放下的過程:困難與突破

1. 放下之難:人性的拉扯

「說放下很容易,做起來卻像拔牙。」
小池龍之介誠實地指出,放下執著的路上充滿阻力:

  • 自我認同的崩潰: 執著於「我是誰」、「我有什麼」,是我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放下,等於讓自我暫時「失重」,會讓人感到不安。
  • 外在壓力的干擾: 社會、家庭、同儕經常強化我們的執著,讓我們很難單純做自己。
  • 短暫的失落與空虛: 放下執著後,會有一段「空窗期」。這種空虛令許多人退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沒有目標」、「沒有動力」。

2. 放下的「三步曲」

小池龍之介提出「放下三步曲」:

第一步:發現自己的執著
誠實面對內心的「抓取」與「不安」,不要否認、不要美化。

第二步:觀察執著的來去
像觀察天氣一樣,覺察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去壓抑,也不強行改變。

第三步:以柔軟的心放下
對自己說:「我可以選擇不再抓住它。」
有時,可以輕聲說:「讓它走吧。」

這三步,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覺察。


四、放下後的新世界

1. 內在的「清涼感」

放下之後,內心會出現一種「清涼感」。
這種感覺,就像在悶熱的午後喝下一杯冰涼的檸檬水。原本糾纏的念頭與情緒,慢慢消散。

小池龍之介形容這種狀態為「不再被情緒綁架,而是由自己主導人生」。

2. 關係的轉變

放下執著後,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會改變:

  • 不再強求他人改變 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與人生,不必強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
  • 更能欣賞自己與他人 當你不再用「成功」或「失敗」定義自己,也更容易看見他人的優點與努力。

3. 行動力的回歸

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能夠更有創意、更有彈性地行動。

  • 你會發現,原來「自在」比「完美」更重要。
  • 你會享受過程,而不是只盯著結果。
  • 工作、學習、關係都變得輕鬆許多。

五、Questions to Ponder 思考問題

  1. 你有沒有誤解過「放下」的真正含義?
  2. 你曾試過哪些放下的練習?效果如何?
  3. 在你最難放下的事情上,有沒有一絲「放下」的可能?
  4. 當你放下時,內心有什麼樣的感覺?

六、Key Insights 關鍵洞見

  • 放下不是消極,而是積極選擇不被執著綁架。
  • 執著有其正面價值,但超過臨界點就會傷害自己。
  • 「減法」的人生哲學能帶來更大的自由與內在空間。
  • 放下是一個需要練習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
  • 放下之後,內心出現「清涼感」,行動更有彈性。

小總結
這一部分,我們學習了放下執著的理論與實踐,認識到「放下」不是消極退縮,而是積極主動地選擇內在自由。
下一部分,我們將進入「不執著」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以及它對人生的深刻改變。


《不執著的練習》——第三部分:不執著的生活態度與深層轉化


「不執著,不是什麼都不愛,而是不再被愛與恨、得與失拉扯。」
— 小池龍之介


一、不執著:從練習到生活態度

1. 練習的最終目標:成為習慣

從觀察自己的執著,到有意識地練習放下,這一切最終要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生活態度。
小池龍之介指出:「練習不執著,剛開始像逆水行舟,需要用力;久而久之,就像學會游泳,身體自然會浮起來。」

你是否曾經發現,某些曾讓你痛苦難眠的事情,隨著時間過去,已經不再撼動你?
這就是「不執著」逐漸內化為心靈底色的過程。

2. 生活中的不執著表現

  • 面對困難與挫折 不執著的人,遇到困難時不會一味逃避,也不會過度自責。他們能夠承認:「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他們以一種「經驗的心情」去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受害者」的心態。
  • 與人相處 不再執著於改變別人,也不再為了討好而勉強自己。他們更能包容差異,欣賞多元。
  • 對自己的期待 不再用「我一定要怎樣」綑綁自己,而是用「我可以嘗試」的開放心態面對挑戰。 例如,失敗時,他們不會陷入「我不夠好」的自責,而是微笑著說:「我學到了什麼?」

3. 「不執著」的誤區

  • 冷漠與逃避 有人誤以為不執著就是「事不關己」,甚至對人生失去熱情。小池龍之介反駁:「真正的不執著,是熱愛生活而不被困住,是珍惜一切而能隨時放手。」
  • 自我麻痺 有些人假裝放下,其實是壓抑情感。這種「偽裝的不執著」反而會在未來某一刻爆發。

二、不執著的力量:深層轉化

1. 內心的寬廣感

作者用「大海」來形容成熟的不執著。
「小河遇到石頭會繞不過去,因為它窄;大海能包容無數暗礁,因為它深廣。」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一時一地的得失,內心就像大海一般寬廣。

  • 你會發現,原本一件小事引發的劇烈情緒,如今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
  • 更容易原諒自己和他人,不再糾結於細節。
  • 人生的「高潮」和「低谷」都變成風景,不再是命運的審判。

2. 心理韌性的增強

現代心理學稱這種能力為「心理彈性」(resilience)。
小池龍之介則以佛法語境形容:
「不執著的人,如同柳樹遇風,能屈能伸。」

  • 遭遇挫折時,不會一蹶不振,而是能夠快速恢復。
  • 遇到誘惑時,不會輕易迷失,而是能夠自我調節。
  • 面對變化時,不會抗拒,而是能夠順勢而為。

3. 對人生意義的再發現

當一個人從執著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會更能體會「此時此刻」的美好。
不再緊盯未來的成敗,也不再沉溺於過去的懊悔。

「人生無常,才有意義;恆常不變的東西,只存在於幻想裡。」
——這是小池龍之介對人生的深刻體悟。

實際案例:癌症患者的轉化

書中有一位癌症患者,初聞病情時極度恐懼與絕望,不斷執著於「為什麼是我」。
後來,她開始學習放下自憐與對未來的恐懼,反而更珍惜每一個清晨陽光、每一次家人微笑。
她說:「我雖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我可以決定如何用心活每一天。」
這就是「不執著」帶來的深層轉化。


三、不執著的具體生活練習

1. 日常「不執著」練習法

a. 微不足道的讓步

  • 當你與人意見不合時,嘗試主動退讓一次。
  • 當你想爭辯時,試著微笑說:「你說的也有道理。」

這種小讓步,像潤滑劑一樣,讓人際關係不再「咯吱咯吱」地摩擦。

b. 享受當下的快樂

  • 吃一頓飯時,全心體會食物的香氣、口感、溫度。
  • 散步時,感受腳踩在地面的觸感、空氣的流動、陽光的溫度。

這些「當下練習」讓我們不再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紮根當下。

c. 感謝與祝福

  • 每天寫下三件感謝的事,哪怕很微小。
  • 遇到不順心的人事物,默念:「願你平安、快樂。」

這種練習會慢慢柔化心中的鋒利,讓我們更容易放下怨恨與比較。

d. 不完美行動法

  • 刻意做一些「不完美」的小事,比如故意讓房間有點亂,不必每件事都追求100分。
  • 嘗試接受失敗,把每一次失誤當作學習的機會。

這會幫助我們降低對完美的執著,提升「彈性」和「包容力」。


2. 不執著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a. 科技與社群媒體

現代人習慣「滑手機」、「刷社群」,容易陷入比較、焦慮、執著於外在認同。

小池龍之介建議:

  • 刻意練習「數位斷食」——每天限定使用社群的時間。
  • 接受「別人過得更好」的事實,不再強迫自己追趕每一個趨勢。

b. 工作與成就

  • 不再以職位、薪水、頭銜衡量人生價值。
  • 當任務失敗時,學會「拍拍灰塵再上路」。
  • 與同事競爭時,提醒自己:「合作比勝負更重要。」

c. 關係與愛情

  • 不再強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標準生活。
  • 遇到戀愛不順時,用「祝福」代替「怨恨」。
  • 接納關係的無常,珍惜每一次相遇和別離。

四、Questions to Ponder 思考問題

  1. 你過去有哪些「小事」曾經讓你糾結許久?現在回看有什麼不同?
  2. 當你面對失敗或拒絕時,能否用「不執著」的心態看待?
  3. 你在哪些領域最容易「假裝」不執著?該如何面對這種自我欺騙?
  4. 你有多久沒有「全心全意」體驗當下了?

五、Key Insights 關鍵洞見

  • 不執著是一種主動選擇自由的力量,而非消極的無為。
  • 內心的寬廣感與韌性,來自於不再執著於一時的成敗得失。
  • 日常小事的練習是「不執著」態度的基石。
  • 不執著不是冷漠,而是溫柔地愛過、努力過,也能溫柔地放手。
  • 「當下」是一切幸福的起點。

六、終章——不執著的幸福公式

幸福 = 覺察 × 放下 ÷ 執著

當我們能夠覺察自己的執著,並主動選擇放下,幸福感就會自然上升;
而執著越深,幸福反而被稀釋。


溫馨提醒:不執著是一條終身的修煉之路,不必苛求一蹴可幾。每一次察覺、每一次放下,都是一次心靈的進步。


結語

在這三大部分中,我們從認識執著、學習放下,到養成不執著的生活態度,逐步走向內在的自由與寬廣。
正如書中所說:「人生的萬象皆為過客,不必留戀、不必驅逐,只需靜靜觀賞。」

願你學會在喧囂世界中,練習不執著、自在做自己!



《不執著的練習》知識測驗


1. 小池龍之介認為,現代人痛苦的主要根源是什麼?

a) 工作太多
b) 執著於內心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c) 缺乏運動
d) 經濟壓力

答案:b
解析: 書中強調,痛苦的本質是來自於我們對「應該」的執著,尤其是期待與現實落差帶來的苦惱。


2. 執著的三大來源,不包括哪一項?

a) 慾望
b) 恐懼
c) 無知
d) 正義

答案:d
解析: 書中指出,慾望、恐懼、無知是執著的三大來源,「正義」並非其列。


3. 以下哪個公式最能表達書中對痛苦的描述?

a) 痛苦 = 執著 + 快樂
b) 痛苦 = 執著 ×(現實 − 期待)
c) 痛苦 = 期待 ÷ 執著
d) 痛苦 = 快樂 − 執著

答案:b
解析: 書中明確提出這個公式,強調執著與期待落差造成痛苦。


4. 書中對「放下」的正確解釋是哪一項?

a) 不再努力
b) 無所作為
c) 不再被結果綁架
d) 拒絕與人互動

答案:c
解析: 放下不是消極,而是不被得失與結果所左右。


5. 觀息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a) 增強體力
b) 訓練與執著保持距離
c) 提高記憶力
d) 學會批判自己

答案:b
解析: 觀息(觀察呼吸)能幫助我們覺察執著,並保持距離。


6. 以下哪個不是小池龍之介建議的放下練習?

a) 逆向思維
b) 情緒觀察
c) 強迫自己忘記不快
d) 觀息練習

答案:c
解析: 書中強調覺察和接納,而非強迫忘記。


7. 「放下三步曲」的第一步是什麼?

a) 觀察執著的來去
b) 發現自己的執著
c) 以柔軟的心放下
d) 逃避問題

答案:b
解析: 必須先誠實發現自己的執著,才能開始後續步驟。


8. 作者以什麼比喻成熟的不執著?

a) 鋼鐵
b) 大海
c) 巨石
d) 高山

答案:b
解析: 大海能包容萬物,象徵內心的寬廣與不執著。


9. 不執著的人面對困難時的態度是?

a) 逃避現實
b) 攻擊他人
c) 以經驗的心情品嘗人生
d) 過度自責

答案:c
解析: 書中提到,不執著的人用經驗的態度面對人生起伏。


10. 書中提到「不執著」的生活練習,不包括哪一項?

a) 感謝與祝福
b) 不完美行動法
c) 微不足道的讓步
d) 對所有事物冷漠以對

答案:d
解析: 真正的不執著不是冷漠,而是帶著溫柔與彈性活在當下。


11. 「幸福公式」中,哪一個因素會稀釋幸福?

a) 覺察
b) 放下
c) 執著
d) 感恩

答案:c
解析: 執著越深,幸福感越低。覺察與放下則增加幸福。


12. 小池龍之介認為「不執著」的最終境界是什麼?

a) 什麼都不在乎
b) 完全無所作為
c) 內心自由與寬廣
d) 永遠不失敗

答案:c
解析: 最終目標是獲得內心的自由與寬廣,而非消極逃避。


你的得分是多少呢?

可以把答案記下來,檢查自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


You'll only receive email when they publish something new.

More from RapidReader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