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浦的一年

刚刚期末考完,想到 2017 年高考也已经结束,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西交利物浦呆了一个学年。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刚刚高考结束,还在想着自己那个成绩可以报什么大学,还在思考如何处理我高中所谓的“初恋”(不,是暗恋),想着要不要送生日礼物什么的。转眼已经这个时候,到了下一届的小朋友们要开始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看看我的博客,也已经一整个学期都没有更新了。于是,我想以此再水一篇博客,就当回顾一下这一年来在这个学校的体验,(也许)能给这一届同学们一些参考。


为什么来这里

本来,去年这时候,我希望报的大学是隔壁的苏州大学。在高中的时候,曾经有同学跟我提起过要不要参加西交利物浦的自招,我当时根本没有把它放在考虑的列表里 —— 因为很多人报名的目的实际上是看中两年后可以出国到利物浦以及它的双文凭,而我当时并没有这些想法,再加上对学费望而生畏,所以我完全没有上这个大学的想法。

但是后来高考出成绩,我一下子就慌了。去年江苏的数学特别简单然而我砸了,这就意味着我的分数一下子比预期低了十多分(江苏的分数密集性我想不用多解释……)。这样的分数上苏大是不可能的。而由于我行动不便,希望找一个本地的大学,当时我父母建议我直接放弃一本然后去二本中比较好的苏州科技大学 —— 这在我心理上是过不去的。这就是我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一本批次里填写了西交利物浦的原因 —— 至少它是个一本,虽然学费很贵。很幸运地,我恰好比录取线高出了一分,进入了这个学校。

现在想起来,其实来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有不少值得吐槽的地方,但是这里有一个好,那就是无障碍设施很完善(毕竟学费 88k 一年呢)。之前随合唱团去了一趟苏大,发现这样一个 211 学校的新校区里的无障碍设施也依然是非常令人担忧。一旦课程不在一楼,我就只能彻底抓瞎。还有食堂等地方,也是非常困难的 —— 苏科大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西交利物浦,至少这一点我是非常满意的,大部分地方都有办法无障碍地到达。

所以这些大概就是我来这里的理由。


英语(EAP)

来之前我父母曾经担心过我的英语水平是不是足够,因为学校反复说,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但实际上我发现,大概正常经过高考的考生,英语水平都是足够的 —— 大一一开始并不会上来就全英文教学,还有很长很长时间的 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课程,足够慢慢练习听力练习口语了。

但是英语在某些程度上决定在这里能不能学到点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EAP 这一系列课程有一个分层机制,就是入学初有英语水平测试,然后将学生分为 High-Level, C, B, A 四个层级。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虽然实际上四个层级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在非 High-Level 班级里,你更可能遇到坑爹老师和坑爹队友 —— 有很多 EAP 老师甚至就只是来中国混日子的,并不是真的想要教书。当然,High-Level 班级并没有高到哪里去,High-Level 班级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我这学期的 EAP 课程就有一个比较坑的老师,甚至在对我们的计入总成绩的作业给分的时候都不认真读,不认真给分,很多人除了分数一样以外连老师给的反馈也一模一样,而其他老师则都是很认真地给每个人写很有针对性的反馈。(在此还是想为那些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还在认真工作的 EAP 老师们点个赞……)

总体上来说,EAP 系列课程的水分还是非常大的,这并不是高或者低分层的问题……而且我对 EAP 课程的评级标准表示严重怀疑。他们声称是按照 CEFR 标准来的,但我自己的感觉是所有标准明显偏低(各位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 CEFR 测试),有放水的嫌疑。我只能说,在这个学校,EAP 课程很重要,但是为了更多地提高自己,还是要尽量进 High-Level (入学测试 >70 或者第一学期 EAP 成绩 >70),而且所学到的并非英语本身,而是学术写作的基本知识。至于英语水平本身的提高,靠学校的课程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其标准本身的水分在那里。我也只能说,在 High-Level 里面,你更可能遇到上进的同学和负责的老师。另外,西浦的国际学生都是自动进入 High-Level, 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差异性 —— 至少我是享受多样性的,我并不喜欢一整个班级清一色全都是中国人,否则我还到这个学校来做什么呢?

稍微扯远一点话题,我真的想对很多人说,你们并不是英语不好,你们只是不想读,不想看,不想听英语的内容而已。我在某些技术群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人,明明官网 Wiki 上写的很清楚,却偏偏要在群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还说得很可怜,“大佬们帮帮我这个萌新吧”。问之,则曰,“Wiki 是英文的,我看不懂啊”。但中国的英语教育并没有这么不堪 —— 至少,阅读,在高中/初中阶段的英语教育中,是非常重视的。我不相信任何好好上过高中/初中的人,在认真阅读的情况下,会看不懂这些文档,况且我们并不是在阅读文学著作,这些实用性的文本一般不会故意设置什么阅读障碍。即使真的不懂,借助在线英语词典,也完全足够了。不要自己以为自己不能完成,而白白放弃了学习的机会。


“政治课”

实际上这里并没有传统中国大学意义上的「政治课」。我这里所说的是带引号的,它就是指大一学生的公共课程「中国文化」(CCT)系列。我没有上过其他大学的马哲、思修,所以具体的对比我是做不到的。我只能就这个课程本身来说,它比我想象中的政治课要可以接受得多,至少上半学期的中西文化比较,下半学期的中国现代化,我所遇到的老师,在描述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并且确实是在引导大家自己思考而不是轻易相信一些被政治立场左右的观点。当然,我也有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些老师的立场则有明显的倾向性,就是「中国的都不好,西方的都好」然后 blahblahblah 批判一番,在此我无法考证,只能以我自己的经历为参考。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自己是无法掌控的。

当然,你大可以质疑这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就我来说,如果存在这么一个要求,大学必须开设类似「政治课」的课程的话,我将会倾向于这种模式。


学风

另一个经常被吐槽的就是我校的学风。这点我是同意的。这一年里,我见过不少人,他们 CCT 课每次都只在最后几分钟到场(因为每节课都有随堂测验),然后随便抄抄完事;也有不少人,他们直到计算机课作业要交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四处询问 “LaTeX这玩意咋用啊” “能不能帮我做一下”;也有不少人数学从头旷课到尾,最后混个及格分(不排除有些大佬认为老师讲的实在没有价值,自行学完了整个课程,这样的大佬还是挺多的;我校的数学课程也确实要求比较低;当然,这就不属于“混个及格分”的范畴了);还有人在上了一年的 EAP 课以后还在说 “凭什么我自己的观点写在文章里还要 citation”。比较宽松的环境(每天最多四节课,6.9开始的暑假和其他大量的假期)给了很多人全天摸鱼的机会 —— 包括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来了这个学校以后少了很多干劲。

我不知道其他的中国大学是不是这么一个样子,但是这些人的行为至少和开学典礼上校长所说的景象大相径庭。好在这一年里我遇到了不少优秀的人,比如一位愿意在我的~~安利~~推荐下入 Linux 坑的同学;几位搞人工智能项目的学长;一个同样是大一但是写出了一个游戏以期赶上绿光计划末班车的同学(~~更感动的是他的游戏竟然兼容 Linux~~);一位一样喜欢二次元但认真学习并不像我一样整天死宅的小姐姐;还有艺术社团的各位辛苦工作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或许,在大学生中,这样的人才是少数?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或者可以这么说,这里更多地是一个培养商人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地方。很多人热衷于如何以最小的时间投入通过课程,而不是考虑自己要从课程里学到什么东西。私以为这不是正确的学习的逻辑。

也许,中国的大学生,在刚刚结束极端高压的高中课程之后,并不能直接适应大学的环境?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感激这样的环境,因为至少我们没有严重神经质的网络限制策略,没有严重作秀的强行参加xxxx活动,没有为了领导调研而故意拔高的出勤率(笑)。

不过我的 GitHub 绿格子,怕是彻底没救了哦。


上面可能吐槽得比较多,希望各位见谅,也不要对号入座。正是因为在这里呆了一年,对这个地方比较喜爱,所以才会看到这么多觉得无法接受的地方。如果只是写一些优势,恐怕就变成了学校官网的腔调,也就失去了意义。我自己非常享受这样一种中国国内的国际化的氛围 —— 一种少见的「自由」的氛围。

非常担心这么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我会被喷 —— 然后自己看了一下自己博客可怜的访问量,也就释然了。各位若有不同意见,就把这篇文章权当笑话吧。请记住以上所有内容并不特指任何一个人。

说一些题外话。距离去年的高考已经一年了,而去年的这时候,就像我在开头提及的一样,正在为高中的一些很 naïve 的事情而苦恼。才不过一年,当时所谓心中很重要的人,就已经说再见了。毕竟最后我们仍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仍然没有机会走到一起。有时候有点想嘲笑过去的自己。

所谓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人,大抵如此吧,时间会消灭一切的 —— 啊,也算是在西浦一年的体验之一吧。

差不多了,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也能开启自己新的生活。

以上。


You'll only receive email when they publish something new.

More from Typeblog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