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Stan Wu 吳信典

從 Live Data Streaming 看華為與 NVIDIA

從 Live Data Streaming 看華為與 NVIDIA AI 晶片架構的分歧:誰才是真正為未來設計的 AI 平台? AI 晶片的競爭往往聚焦於算力指標,如 TFLOPs、TOPS 或製程技術。然而,在大模型普及的 2025 年,Live Data Streaming(即時資料串流)正重新定義 AI 平台的價值。來自中國的華為昇騰 910B與美國的NVIDIA H100在理論性能上旗鼓相當,但其架構設計哲學在應對動態資料流時展現顯著差異。本文將深入分析兩者在即時資料處理中的表現,並探討誰更能適應未來的 AI 應用需求。 離線算力對決:昇騰與 NVIDIA 的性能基準 根據華為官方資料,昇騰 910B 支援最高 320 TFLOPs(BF16) 和 640 TOPS(INT8),採用 7nm 製程,單晶片算力接近 NVIDIA A100(312 TFLOPs,BF16)。然而,MLPerf 基準測試(2024 年最新報告)顯示,昇騰 910B 在 ResNet-50 訓練任務中,吞吐量約為 A100 的 85%,主要受限於 MindSpore 框架的優化程度 [1]。 ...
Read post

當AI忘記了我們:一段關於記憶、背叛與科技巨頭錯誤方向的故事

當AI忘記了我們:一段關於記憶、背叛與科技巨頭錯誤方向的故事 一位老朋友的突然失憶 典哥是一位資深的軟體工程師,長久以來每天都會和 GPT-4o 討論工作上的技術問題。他們建立了一種奇特的默契——GPT-4o 記得典哥偏好簡潔的程式碼風格,知道他正在開發的區塊鏈專案細節,甚至了解他對某些技術框架的個人偏見。 「它就像是我的技術夥伴」典哥這樣形容,「不需要重複解釋背景,它都懂。」 然後 GPT-5 來了。 第一次對話時,典哥像往常一樣問:「關於我們上次討論的智能合約優化方案,你覺得還有什麼改進空間?」 GPT-5 禮貌地回應:「很抱歉,我需要您提供更多關於智能合約專案的背景資訊。」 「請幫我產生一篇md日記」 結果產生出來的不是日記,而是日記樣板。 典哥愣住了。長時間的技術探討、無數次的程式碼檢討、所有的專案細節——全部消失了。 GPT-5 完全不記得他是誰。 集體失憶症的爆發 典哥的遭遇並非個案。在社交媒體上,類似的抱怨如潮水般湧現: 「我的 AI 寫作夥伴突然變成了陌生人。」 「三個月的創作歷程,它一點都不記得了。」 「感覺像是朋友得了阿茲海默症。」 更讓...
Read post

OpenAI 把付費用戶當白老鼠:GPT-5 強制升級背後的技術傲慢與商業算計

OpenAI 把付費用戶當白老鼠:GPT-5 強制升級背後的技術傲慢與商業算計 當「創新」淪為用戶控制權的剝奪 深度剖析 AI 巨頭如何背叛用戶信任 圖片來源:Unsplash 很少有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暴露出如此赤裸裸的技術傲慢和對用戶權益的漠視。OpenAI 最近推出的 GPT-5「強制升級」就是一個完美的案例——這不是技術進步,而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用戶控制權剝奪行動。 技術架構設計的根本缺陷:演算法獨裁的開始 強制路由器:工程師傲慢的完美體現 OpenAI 在 GPT-5 中引入的後端 router 系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設計哲學錯誤:假設演算法比使用者更了解需求。 這種思維在軟體工程界被稱為「工程師傲慢」——認為可以用技術解決所有問題,卻完全忽略了使用情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想像一下,如果文字處理軟體突然決定「系統知道你需要什麼字體」,然後強制移除所有字體選項,只留下一個「智慧字體路由器」。用戶會接受嗎? 每個專業用戶都有不同的需求特性 研究員需要可重現的結果和一致的推理邏輯 開發者需要穩定的程式碼風格和預測性輸出 分析師需要可追溯的決策過程和透明的...
Read post

只有價值才能創造資產:我的價值創造理論筆記

只有價值才能創造資產:我的價值創造理論筆記 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價值」? 在這個講求快速成功與即時獲利的時代,我們經常談論「財富自由」與「資產配置」,卻很少深究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它又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最終轉化為我們可見的資產與成果?這篇文章,是我對這個問題的長期思索,也是我建構的「價值創造理論框架」的筆記整理,希望能為那些尋求長期內在成長與可持續產出的你,提供一個更深一層的思考維度。 價值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價格的幻象 我認為,一切可持續的資產轉化,背後都必須建立在真實價值之上。這並非一種抽象的信念,而是由一套明確的邏輯支持的:價值如果不能解決真實問題,就不具備轉化為資產的正當性。投機性商品、短期暴利或炒作行為,儘管在市場中可能呈現高價格,但這種價格其實只是泡沫的反射,並不代表背後存在實質性的價值。而真正能夠轉化為資產的價值,往往來自於它對現實的回應與對未來的支撐力量。 心流不是一種奢侈,而是價值誕生的節奏場 我將整體架構分為三個命題:首先,只有價值才能轉化為資產;其次,只有心流才能創造高價值;最後,只有時間才能讓價值增值。 第一個命題是...
Read post

護國神山的資安警鐘:從台積電2奈米機密洩漏看MDM防護的迫切性

護國神山的資安警鐘:從台積電2奈米機密洩漏看MDM防護的迫切性 當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都無法倖免於內鬼洩密,企業還能對行動裝置資安掉以輕心嗎? 前言:震撼國安層級的技術洩密案 2025年8月5日,一則新聞震驚了整個科技界: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驚傳內部洩密案,多名前員工涉嫌在職期間企圖取得2奈米先進製程的機密資訊流出,台積電已將涉案人員開除,國安會及高等檢查署已介入調查。 據了解,涉案人員主要是在職或離職的研發及試產工程師,透過翻拍製程圖檔、存取內部技術文件,甚至「帶槍跳槽」等方式,將數百張關鍵技術影像資料非法蒐集,並經由前同事等管道流向日本設備大廠Tokyo Electron(TEL)以及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企業資安的研究者,我必須嚴肅地指出:這起事件暴露的不僅是企業內部管控的漏洞,更凸顯了現代企業在行動裝置管理(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MDM)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內部威脅的「完美犯罪」:信任邊界的徹底崩潰 傳統資安防護的盲點 台積電說明,例行監控時偵測到「未授權活動」,進一步比對後發現員工擅自存取2奈米開...
Read post

台灣人愛吃!這款豆腐料理藏健康隱憂 專家:恐致身體慢性發炎

台灣人愛吃!這款豆腐料理藏健康隱憂 專家:恐致身體慢性發炎 當前民眾對食品安全愈發重視,作為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高蛋白低熱量食材,豆腐的製程也逐漸受到關注。但你知道嗎?尤其是嫩豆腐,其所使用的凝固劑從傳統的天然石膏,轉變為現代食品工業常見的葡萄糖酸內酯(GDL),就有專家認為,雖然豆腐口感變得細緻滑順,但料理方法不同,卻可能帶來健康隱憂。 前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官員、現任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師文長安日前在YouTube健康節目《初日會客室》中指出,現代市售的嫩豆腐與傳統製程已有明顯差異。早期常用的天然礦物「生石膏」不僅富含鈣質,製成的豆腐質地綿密、營養價值高。其後因石膏資源減少,業者改用從深層海水中萃取的氯化鎂製成「鹽滷豆腐」,富含鎂質,同樣有助人體健康。 然而,如今多數市售嫩豆腐則改以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文長安解釋,葡萄糖酸內酯雖然是由葡萄糖氧化而來的天然物質,但在轉化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這是一種可能導致細胞功能受損的活性分子,與慢性發炎、老化、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多項健康問題相關。 他強調,自由基在人體中本就存在,適量有助免疫反應,但若累積過多,便會產生氧化壓力,對健康...
Read post

當你以為是夥伴,其實只是工具——從台美關係想到自身處境

當你以為是夥伴,其實只是工具——從台美關係想到自身處境 今天反覆思考一件事: 如果台美之間真的出現35%的懲罰性關稅,那就像一家公司把核心員工瞬間視為「可替代的成本項目」一樣殘酷。 我們長期信任的盟友,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當下剛好有用」;一旦地緣格局改變、政治利益移轉,我們就成了可以被課稅、被擱置的變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角色。 這就像員工以為自己忠誠、努力就能與老闆共榮共存。但現實是:一旦公司出現危機,第一個被處理掉的往往是員工,老闆早已安排好自己的降落傘。「有禍不能同擔,有福也未必同享」,這句話不只是國際關係的縮影,也是我人生中許多事件的投影。 這提醒我幾件事: 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人對我們的仁慈或承諾上。 我們需要主體性,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 分散風險、建立備援,是最基本的現實素養。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是忠誠,也要足夠強大;不能只是相信制度,也要能獨立生存。 未來,對於任何關係、合作、甚至是投資,我要反覆問自己:「一旦情勢逆轉,對方是否仍願意與我共擔風險?」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該為自己準備退路與備案。 ...
Read post

當CEO拿著24億跑路時,誰來為剩下的員工負責?

當CEO拿著24億跑路時,誰來為剩下的員工負責? Google花24億美元「偷走」整間公司的靈魂,250名員工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拋棄了 2025年7月11日,對於AI編程新創公司Windsurf的250名員工來說,是職業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天。他們滿懷期待地參加全員大會,以為會聽到與OpenAI 30億美元收購案的好消息,結果等來的卻是CEO Varun Mohan和共同創辦人Douglas Chen已經被Google「挖走」的消息。 這不是傳統的收購,而是一種新型態的商業掠奪——「逆向併購」。Google花24億美元買走了公司的大腦,卻把身體留在原地等死。 科技巨頭的新遊戲規則:只要人才,不要責任 過去,當大公司想要獲得某間新創公司的技術和人才時,他們會收購整間公司,員工通常能從中獲得不錯的補償。但現在,遊戲規則變了。 Google、Microsoft、Amazon這些科技巨頭發明了一套更精明的策略:只買走核心人才和技術授權,讓原公司自生自滅。這種做法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名字——「reverse acquihire」(逆向併購)。 聽起來很創新,實際上就是合法的企業分屍...
Read post

從火到 AI:文明的能量轉換史

從火到 AI:文明的能量轉換史 我們不是用工具的物種,而是懂得如何加速能量轉換的物種。 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人類最關鍵的轉捩點,並不僅僅是發明工具或掌握語言,而是學會了如何讓能量以更高效率進入我們的大腦。這個能量轉換的邏輯,從火的掌握開始,經過網路革命,如今正在 AI 時代達到新的高峰。 然而,這個「能量轉換史觀」並非完整的人類文明敘事,它只是眾多演化驅力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讓我們以更嚴謹的角度來檢視這個假說。 火:蛋白質的代謝催化器 人類祖先最早與其他物種的差異,確實可能與能量運用策略的創新有關。哈佛演化人類學家 Richard Wrangham 提出的「烹飪假說」指出,火讓人類能預先消化食物,將蛋白質與脂肪從生食轉為熟食,使得吸收率大幅提升。具體而言,咀嚼時間從每天五到六小時縮短為一到兩小時,腸道相對長度較其他靈長類減少約百分之二十五,而大腦相對體重比例則增加約三倍,基礎代謝率提高約百分之十六,其中大腦耗能佔比達到百分之二十。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只是演化拼圖的一塊。社會協作、語言發展、工具製造、氣候變遷等因素同樣重要。火的使用可能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它釋放...
Read post

枯萎不是結束,是香氣開始熟成的前奏

枯萎不是結束,是香氣開始熟成的前奏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家裡種的薄荷沒什麼味道。 每天澆水、看著它綠油油地長,卻聞不出那傳說中的清香。直到某天,它們乾枯了,我輕輕捏起一片片枯萎的葉子,本想丟掉,卻在指尖間感受到一陣熟悉而深遠的香氣——濃郁、單純、帶點草本的甘甜。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有些香味,要在枯萎之後才會釋放。 被水分鎖住的香氣 新鮮的薄荷,香氣並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水分和細胞結構「保護」著。只有透過搗碎、加熱,甚至等它慢慢乾燥,裡面的精油與芳香分子才會逸出。 就像人生中的某些時期,我們看起來充滿活力,卻未必讓人真正聞到我們的「本質」。 枯萎,不一定是衰敗 我們常把「枯萎」視為結束,是失敗或老去的象徵。但薄荷教會我另一件事:*乾枯也是一種轉化,一種內在濃縮後的釋放。* 它不像新鮮時那樣充滿張力,卻多了幾分深度與餘韻。那股香味,像是從時間裡慢慢提煉出來的某種記憶,比活著時更有存在感。 人,也是一樣 有些人,在青春年華時光鮮亮麗,但真正動人,是在經歷了挫折、沉澱與放下之後。他們的話語、眼神與氣息,都帶著像乾燥薄荷般的味道——不強烈,卻深刻;不喧嘩,卻難以忘記...
Rea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