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以為是夥伴,其實只是工具——從台美關係想到自身處境

當你以為是夥伴,其實只是工具——從台美關係想到自身處境

今天反覆思考一件事:

如果台美之間真的出現35%的懲罰性關稅,那就像一家公司把核心員工瞬間視為「可替代的成本項目」一樣殘酷。

我們長期信任的盟友,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當下剛好有用」;一旦地緣格局改變、政治利益移轉,我們就成了可以被課稅、被擱置的變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角色。

這就像員工以為自己忠誠、努力就能與老闆共榮共存。但現實是:一旦公司出現危機,第一個被處理掉的往往是員工,老闆早已安排好自己的降落傘。「有禍不能同擔,有福也未必同享」,這句話不只是國際關係的縮影,也是我人生中許多事件的投影。

這提醒我幾件事:

  1. 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人對我們的仁慈或承諾上。
  2. 我們需要主體性,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
  3. 分散風險、建立備援,是最基本的現實素養。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是忠誠,也要足夠強大;不能只是相信制度,也要能獨立生存。

未來,對於任何關係、合作、甚至是投資,我要反覆問自己:「一旦情勢逆轉,對方是否仍願意與我共擔風險?」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就該為自己準備退路與備案。

More from Stan Wu 吳信典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