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膠囊

這幾年遇到有留學/移民經驗的人,就發現,大家出國久了都會成為某種「時空膠囊」,就是的大家對台灣的理解就停留在出國的時候

例如,有些親戚在戒嚴時期就赴美,對台灣當代政治完全不理解,還會用他們當時的標籤在理解台灣(也有聽說那一代來美國的台灣人都是講台語的,雖然我自己還沒有遇過);又例如,學運時代的人都會帶著自己當時學運的核心議題出國,像是環境議題、民主改革、性別、轉型正義,到了我大概是勞工議題跟同婚,再往下可能是香港

我2019-2020不在台灣,就錯過了香港反送中,2021出國後,也沒有真的體會到疫情

政治的不說,我出國前根本沒有人在用載具,現在回台灣都好不習慣什麼東西都有會員跟載具(我至今也還沒辦載具)。上次回台灣,永康街鼎泰豐旁邊的金石堂也倒了,巷口那棵大榕樹也倒了,很多東西都這樣默默地就變了


再來就是學術,剛出國的時候,我覺得我超級接台灣本土議題的地氣,我想到的題目,都是可以對台灣社會有益的研究。但是也才三、四年,那整個社會氛圍都被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社會轉折點洗掉很多輪,台灣政治的主要場域好像在短短幾年間,從街頭與網路,慢慢轉成了國際外交、軍事國防、認知作戰等

這時,才終於感到自己回不去了,我的學術志向也默默地從現實性-focused轉為學術重要性-focused,因為現實世界變得很快,但學術變的很慢,做學界認為重要的題目可以比較穩定的寫出有意義的文章,我不想要當那個研究蘇聯為什麼沒有解題結果論文口試當週蘇聯就解體的人

好像也就這樣默默加入了那群象牙塔裡面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的科學家,其實說到底這些都是跟社會息息相關的,只是「暫時」不在浪頭上,也不知道此生這些議題會不會重回到浪頭上,但也只有默默耕耘,等到時機來了的時候才可以be in a position to contribute


You'll only receive email when they publish something new.

More from Jupiter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