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量化方法研究質性理論
July 24, 2025•29 words
很久沒有寫研究筆記了,最近對這個很有感觸所以想寫一下
密大的社會系有兩個方向最強,一個是比較歷史特別是政治/文化社會學,這個次領域在別校社會系頂多一兩個做,但在密大可以一字排開還可以分區域,另一個就是人口學
我做的研究大致上想用量化方法做政治/文化的題目,但政治/文化的理論幾乎都是從質性研究中生成的,尤其是文化社會學,無論是最早期的涂爾幹,文化轉向的Swidler、Alexander等,或是文社魔王布爾迪厄、傅柯等,要用量化研究文社不是不行,但因為很多概念它本身就是設計給質性研究者用的,要操作化成量化的測量方式,需要花很多心力去做、研究設計
最近手上的兩個project都是這樣,所以文獻回顧就大量在閱讀這種質性理論量化測量的研究,開始發現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策略,我稱之為用內容效度來換敏感度(trading content validity for sensitivity),內容效度指的是「你所測量的東西是否包含了概念的全部」,敏感度則是「實質變動要多大才能夠在你的測量工具上顯示出來,越小代表越敏感」。用更白話的說法就是,有精準的測量工具勝過測量時要面面俱到
道理在於,質性發展出來...
Rea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