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d的必要條件
June 19, 2025•19 words
大眾影視文化感覺在近十年中越來越正面看待nerd的文化(不完全是宅,但有點像),像是TBBT、Silicon Valley等,很多受歡迎的動漫角色很多也都有某種特殊興趣與鑽研,純熱血與友情的劇變得比較少
但我就在想,也不是每一種興趣都可以nerd,或是nerd起來都一樣帥,像是我讀社會學,好像要展現出nerd的魅力,就只能走很量化統計的路線,不然就是引經據典大寫理論的路線,中層理論跟質性研究好像就比較難帥起來,感覺少了什麼
我後來發現,要讓一個很專業的東西很帥,仰賴的好像就是一種高度形式化的知識特性。形式化知識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交通工具:每一個站、每一個班次都有很清楚的結構,從這個方向來說,數學、經濟學、廣泛自然科學都有,可以在別人面前背出一個昆蟲的界門綱目科屬種,還有拉丁名,感覺就很酷
像是卡牌遊戲也一樣,每一個元素都有明確的定義跟明確的互動機制,我覺得nerd的帥感,多少就源自於對於形式的熟悉——可以很有系統、很有邏輯的去描述某件事情,或做某件事情
相較之下,越人文的學科,很多知識是低度形式化的,文化社會學幾百年的發展,到現在還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definitive definition of culture;很多社科的中層理論,不同理論之間彼此交錯重疊,比較沒有那種很有公信力的形式結構可以操弄,更多的專業在於實際從事研究的小眉角;文學的詮釋也一樣,雖然文青也蠻帥的,不是帥法好像就不太一樣,不是基於對某種技術知識的熟練,更接近一個很厲害的品味家
形式化(formalization)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點是,形式知識的熟練者,往往會用indisputable formal relations 來當作placeholder for a more complex thing。例如在2024之前,美國自由派很常說,共和黨從1992開始只有贏過一次總統大選的普選票(2004布希擊敗凱瑞),這是一個很明確的事實,不代表共和黨沒有贏過期中選舉(贏了很多次也輸了很多次),但講出來就有點氣勢,好像可以見微知著。同理,捷運地圖、公車路線也可以代表一些地理現象,數學模型可以解釋某些社會現象,這種作法,既可以維持形式上的清晰度,又可以稍微涉入一些更複雜的domain去發表洞見,算是一個很方便的知識生產模式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