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
May 24, 2023•54 words
虽然出自同一所学校,但有没有目标感,成为人和人巨大差异的分水岭。
迎欢的故事,虽然经济条件比则良等农村孩子稍好,但是她也讲到自己没有什么背景和后台。硬实力也是很有限的:
她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和后台,没有像不少同学那样,选择考公务员以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平时兼职经历过“在天寒地冻的超市门口理货,站在道路中间派传单,在广告公司熬几个半宿还被训得一无是处,当个财经网站的实习生才发现生活处处是套路”的各种折腾后,她同时放弃了学校最大的就业优势,没有选择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种一进去就必须站柜台、跑业务的工种,让她一眼就看清了前景和真相,她不想在含金量不高的工作历练中,浪费宝贵的青春试错机会。
对社会的运行规律很了解,从而能比较清晰的定位自己。相比之下,不去了解社会的则良,对自己的目标定位是希望将来能改变汕头的落后经济。理想是很好的,但是从哪里做起呢?对自己的具体的计划是什么呢?这样的目标其实还是等于没有目标。
另一个孩子晚秋,同样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学什么,学不了什么。
——出生于汕头市,家在市内有宽敞的住房。她自称是“学渣的逆袭”,高中时就读一所普通的中学的普通班级,考上大学后,光是中文专业不让学数学,就让她非常满意。她从来没有动过心思转向热门的金融、会计专业,对金融专业根本就不看好,认为学生不过学一点皮毛,还不如中文、数学这种基础专业,来得更为扎实。大学期间,晚秋的成绩一般,她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 “不能挂科,可以垫底也不能挂科”。她更多的时间都在往外面跑,“喜欢跟年长一辈的人交流,能学到很多东西”。
“公务员就是熬日子、熬时间、熬年限,熬着熬着,就过去了,职务晋升上,如果没有关系,只能等到所有人都提完了,才到你。在基层,一辈子能熬到一个科级,就到头了”。
选择自己未来方向的时候,没有跟风,选择最热门的,看似前景最好的,而是调查了真实情况,看清楚那个人人一拥而上的目标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为你每一次选择和尝试,都意味着要放弃其他选项。
对待大学4年的时间,能意识到时间紧迫,对大学生活做了很清楚的规划。
她对大学生活有清晰的认知,“大一大二浑浑噩噩可以,但是到大三,你就要认识自己,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不想要干什么,认识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次要”。
相比之下,则良就是一个反例,这样的学生也很多,很典型。
“则良坦言,在高中的紧张学习中,他内心有过远大目标,他曾经想过,等学成归来,一定要改革汕头的经济状况。(典型的对自己认知不足,眼高手低)但2010年考进大学后,“好像心头汹涌的一切顿时归零,生活猛然失去动力”。这种状态和高三的一段感情有关,则良喜欢一个女孩,毕业表白失败后,由此陷入沮丧,并将情绪带到了大学阶段。来到广州上大学,他不再乐意去当班干部,目睹其他同学兴致勃勃地参选各类社团,他冷眼旁观,漠然置之,“说到底,还是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前途的问题,变得迷茫”。”
则良对自己的失误认识得很到位。
则良认为大学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好的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没有做到严丝密缝地对接职业目标,他将此视为毕业后经常换工作的原因,“因为你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标,随便乱撞,哪里接受你,不管好坏,是否适合,你都去”。
其实大学四年每一年有每一年要完成的事情,迅速建立一个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大学四年前三年学习,内容要超过之前中学6年的总和,甚至要翻倍。只有前三年专业上做出了突出的积累,大三开始准备后面的出路,方向才会自动清晰,你会看到很多路向你敞开。但如果前三年不抓紧时间攒出一些专业的资本,最后一年就会觉得别人能走通的路到你这都是高墙。
“和婉丽不同,则良很少审视社会现实,他从不追问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关系,也不认为从小到大的经历,隐含了某种来自家庭的必然遭遇。当然,他也不否认自己还算努力,大学期间,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也写了不少作品,只不过,他不想像别的同学那样,为了简历的光鲜,沉迷考证、双学位和各类学生干部。他承认由此养成了一些懒散的习惯,“上课总是晚起,乃至迟到,上班以后,偶尔也会这样”。
大学期间的大忌就是觉得自己中学拼过了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到了大学开始懒散和荒废时间。
在看清“因为放开二胎,女生特别不受待见,我们系今年找工作好惨”的现状后,她没有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豫,果断选择就业,决定就业后,她没有在广州和汕头之间迟疑,而是果断选择汕头。晚秋知道汕头不比广州,就业的机会明显要少,但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广州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和以前相比。自己如果留在广州,最好的出路,也无非是像陈雪那样,去一个教育机构。而去教育机构,在她看来,不但压力大,而且不稳定,充满了政策风险,她亲眼看见一个室友进了卓越以后,每天十二点还在改课件,很多时候甚至改到晚上两三点。_
大部分学生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准备一点,但精力摊得太薄。其实不太喜欢学习,但是看到别人考研,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考,但内心其实学不进去,所以就随便考考。但是这样也耽误了全力以赴找工作,为了什么都不想错过,鸡蛋放到好多个篮子里。可能反而最后什么都没准备好。
大部分学生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准备一点,但精力摊得太薄。可能反而最后什么都没准备好:
“宿舍的八个男孩,有四个来自1516045班。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八人中间,有四人选择考研,两人选择考公务员,两人想找银行。“秋招结束后,很少有人成功上岸,大部分待在宿舍很咸鱼,小伙伴要么等待考研的结果,要么等待考公的结果,要么等待明年的春招。”秋招没有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内心压力极大,但外表都很佛系。亚康注意到,身边的同龄人,会很积极地去投简历、去参加招聘,但不会很认真地准备,有些人就算很早将行测的书买回来,也很少刷题,他们内心觉得一切都是枉然。亚康并不认为他们的佛系和缺乏上进心有直接的关系,“除了看什么时候醒悟过来,主要还得看际遇”。面对并不明朗的前途,亚康也有真实的焦虑,尽管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极低,只要求他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他面对“分分钟失业的感觉”,还是有一种无法掌握的空茫。”
而相比之下,晚秋是早早就清晰地确定了我要放弃什么,我要追求什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圈定的目标上,并且积极做最充分的准备。不论是做简历,还是面试,都能充分收集信息,上网去查资料,和过来人沟通,多历练多实践。并且不断从信息中提炼出规律来,让自己做得更好:
晚秋一开始想考公务员,但后来认清公务员的前景之后放弃了。但是认真准备公务员的行测,也提升了元技能,有助于通过其他的企业招聘考试。
“在她看来,与其在广州诚惶诚恐地漂着,不如回老家安安心心待着,大三那年,她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决定。
在分析了考试的套路后,她认为“行测很重要,很重要,就好像学中文的,首先必须认字一样。掌握了行测,那个银行考试啊、京东招考啊,都是一本通,都有套路,做多了就知道”。
她发现了学习是一通百通的,一定要认真观察,认真总结规律。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我第一次做简历,丑得要死,后来男朋友教我一些要避开的坑,诸如有些人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强,就喜欢卖弄文字,写很长,其实没什么用;有些人介绍自己的实习经历,会说在移动实习,做了什么什么,得到了上司的一致好评,还不如直接说我卖了两百张卡”。经过多次积累,晚秋做简历的经验是,“能用数字,就不要用文字,能写短就不要写长,能写多就不要写少”。
晚秋还提到,面试也有套路,自己刚刚参加面试时,“也是吓得腿直抖,但走多了几场,就会发现,面来面去都是一个问题,都差不多,天天回答,习惯了,坐下来就知道问什么,最后变成了老油条,也不紧张了”。 她的面试经验是,“要不怕被刷,前三场面试不要想成功,就当积累经验,要尽量去适应那种感觉,适应被面试官质问、拷问的那种感觉。**现在的学生很乖、很实诚,一旦面对考官刁钻的问题,要懂得灵活处理。比如,他叫你讲缺点,你肯定不能说缺点,这都是套路,就算要说,也只能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要放在你所处职位的具体情境来说。举个例子,你卖一样东西,你可以说,我在这一批实习生里面,业绩只能排第二,或者排第三,不能排第一。他问为什么,你就跟他说,没有排到第一的原因,是公司给我委派工作的地点或者客户有局限,人少地点偏,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只能排到第三,这样表述,反而能够取信面试官。当然,讲到自己的优点,也不能太夸张”。说到底,“面试有套路,网上叫‘面经’,学生找工作前,一定要多去百度知乎找‘面经’,了解面试的流程、感受。我知道现在很多学生太实在了,很多套路都不懂,这个一定要看”。
则良的态度是随波逐流。大学四年没有积累专业资本,和软实力资本。到最后只好随波逐流,跟着一个糊口的短期目标走。在奶茶店打工。毕业后继续在奶茶店打工。不断地换工作,但跳槽的公司层次都很低,意味着工作条件恶劣,没有尊重,没有好的报酬,也没有学习和积累的自我提升价值。他对此的总结是:
“在离开校园一年后,则良深深意识到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第一份工作,会限制人的求职方向,成为此后求职的基础。除非有别的渠道或表现,决定面试官是否赏识人的原因,只能来自此前的工作经验,我的失误,恰恰是第一份工作太过随便。”
而相比之下,晚秋参加校招,进入家乡汕头的中国人寿。离家近,工资比汕头平均水平高很多。
这个叫晚秋的孩子,特别善于学习。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广义的,而不是狭隘的刷题和考试的学习。“她认为自己的成功除了较早地准备行测,还有一条重要经验,是重视简历和面试,“这些都有套路,全都是套路“。
晚秋的男朋友,用同样的方式,考进了烟草局。在临近毕业的紧张氛围中,两位年轻人用自己独有的生存智慧,在权衡和选择中,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条稳妥的生存之道。在则良立志要改变家乡汕头的落后经济面貌的时候。晚秋的功夫用在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偏好适合做什么,明确自己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并且积极地,踏实地在具体操作层面去践行:“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她在离开学校之前,再三提醒我,一定要“提点师弟师妹,一定要告诉他们重视行测,这样就能少浪费时间,避免多走弯路”。
关于就业,晚秋是第一个和我讲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学生,这是学生给予老师的一份独特信任和坦诚。因为对生活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生存层面,她反而比很多同学活得明白、不纠结。关于专业、前途、就业,这所有的一切,在她的视野中,被处理和打点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含糊和犹豫。
对她的父母而言,女儿所受到的高等教育和最终选择,在现实的天秤中,毫无疑问获得了最大的性价比。
这就是软实力的差异。从硬实力讲,晚秋和她的男朋友,与则良等迷茫的孩子,进入的是一样的大学,都不是尖子生,家里也都没什么人脉。有人能积极自我定位,将人生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步步从无到有去学习,去总结和改进,刻意练习,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就一直突破不了自我中心,不去了解外面的社会,不去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方向。导致缺乏目标感,没有对自己的大学时光和人生肩负起责任,不提前规划大学时间,没有专业或资历的积累,导致到毕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成功的自信,也没有积极地准备。软实力的差异,就是同一所大学出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