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梗人生

爛梗講了這麼久來紀錄一下心境變化,我覺得我的爛梗技能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排列組合bot,追求諧音純度
剛開始想爛梗的時候,有點像是一個簡單的演算法,會有系統的在一個字的概念跟字音空間中尋找梗,這段時間對於爛梗的標準是純度,像是能不能找到讀音一模樣的諧音,又或是一次諧音兩個字

舉例來說,當時很喜歡的一個雙諧音是,當某些人假裝自己沒有在歧視別人,我就叫做「若無歧視」;或是網路上有些人說錯話就喜歡狡辯說「我的原意是...」,我就想說「為什麼一直要我們參觀你的園藝室」(三諧音)

第二階段:邏輯主義者,追求意涵通順
後來發現,有些時候諧音很純的梗如果意涵不太對,大家的反應就很差,所以諧音不能只看音,也要看意思有沒有通順,有時候意涵通順比諧音純度更重要

舉例來說,我很愛的一套oo無o系列的梗(天衣吳鳳、一事吳晟、與世吳崢),雖然諧音很純但除了是人名以外沒什麼意義。相較之下,如果字義上可以有很強的雙面意義,像是我很愛的「小明正在洗碗,媽媽跟他說待會要記得去洗澡,因為澡碗都要洗」,就有很強又很乾淨的邏輯關係


前兩階段大致對應到我高一到大三的時候,算是我的爛梗超高產量期,當時完全是反射性地在講,而且幾乎都是在很特定的情境下在原創的梗,所以大多都在亂槍打鳥梗超爛,也因為都只有追求很表面的字音或詞意的關聯,其實蠻好想的,但不太知道為什麼好笑。很多我覺得很厲害的梗大家都不太賞識,但隨便講講的卻引起哄堂大笑,總之因為平均還是會有好笑的,只是我完全不懂

大三上的時候,應朋友之邀就創了一個爛梗粉專,管理員是我身邊的朋友們,所以都是他們依照自己的幽默品味在選要放什麼梗,很多我都完全不懂為什麼會好笑,有些梗不管是字音或詞義上都沒有特別的厲害,對我來說是超級low effort,大家就很喜歡

後來大四出去交換,沒有再跟大家一起修課吃飯,於是我便成為粉專管理員,自己的爛梗自己選自己po,就發現:娃怎麼換我自己發的爛梗都超少讚...我真的不懂大家喜歡的幽默感是什麼,嘗試失敗了很多次之後,就比較少公開發梗,轉而開始觀察大家的幽默品味


第三階段:後現代藝術家,追求意象的錯置
像我就發現,人們對梗的定義有時候其實很寬鬆,記得有一次高中營隊的晚會節目,台上的人的爛梗是把「下雨的聲音」說成是「蝦魚的聲音」,雖然有雙押但也只是因為這是歌詞所以不用考慮讀音,諧音的方式沒有到很高明,多年後想起來卻頓悟到,有時候一個梗好笑的點是要把一些有趣的意象用簡單又有趣的的方式串起來

舉例來說,當時剛來美國覺得生活都在念書很樸實無華,但因為美國大學有很多中國同學,所以是樸實「有華」;或是說「罪惡的人......該吃點東西」,就有「罪惡」跟「最餓」的意象對比。雖然都沒什麼很強的邏輯關係,但是兩組諧音在意象上的跳躍還蠻好玩的

意象梗跟諧音與邏輯相比,藝術性更強,但也更仰賴主觀品味,剛開始用意象梗的時候,很容易失敗,因為意象梗的反應很兩極,不懂就完全不懂,懂就很懂。諧音跟邏輯至少存在一些共同的套路,如果聽不懂可以想辦法解釋,但意象梗就是一首詩,會越解釋越不浪漫,只能講給品味很一致的人聽(當遇到品味相同的知音也會很開心)


第四階段:實用主義者,追求社會功能與重複性
高中跟大學因為跟同學一直相處在一起,有很多時間可以協商出共同的幽默品味,但畢業後跟人交際的頻率變少、週期變長,社交手碗變得更重要,這時候的我開始有意識的把爛梗變成社交工具,開始追求一些很實用的梗,可以在很具體的社交情境使用,也開始重複使用梗(因為原創爛梗的社交成本變高)

最經典的,就是我的英文自我介紹,我都說我是心耕,like machine gun,這個自我介紹每次都可以讓人印象深刻。有一陣子也很迷接歌系列的梗,所以會去記住一些可以馬上接歌的句子跟接的歌要怎麼唱,像是「不知道」可以接五月天的溫柔(不知道不明瞭不想要為什麼~我的心),或是「怎麼辦」可以接S.H.E.的怎麼辦、「告訴我」可以接陳綺貞的告訴我

跟意象錯置相比,實用主義的梗原創性少了很多,因為都只是同樣的梗一再使用,不過也因為這樣,我開始發觀察到,現有些梗不管講幾次都很好笑。重複講梗也讓我開始鑽研梗的delivery------像是梗的framing、登場順序、要用deadpan還是音調有高低起伏等,對於梗的品味變得更細緻,逐漸進入極簡主義的世界...


第五階段:極簡主義者,追求後勁
我對後勁的定義是,一個梗重複使用時的邊際效應。像是有些梗一開始不好笑,但久了會越來越好笑,用英文講就是it grows on you(邊際效應遞增),或是說有些梗一開始就很好笑,ˊ而且重複很多次也一樣好笑(邊際效應為零),或只會變得稍微不好笑(邊際效應稍微抵減)

我覺得後勁的原理就是達到某種心理與社會結構的深層共鳴,政治圈有很多經典後勁很強的梗,像是「海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台灣是公法寶庫」、「貨進得去、人出的來,高雄發大財」

比起前面幾種梗,後勁強的梗有時候根本沒什麼技術可言,就只是一個在各種意義上都很repeatable的phrase,但在聊天上就很管用,可以很有效的去講出某些共同困境

開始在意後勁的時候我才真的開始覺得自己的梗很好笑,以前很多梗都是有社交目的的(或說單純覺得找諧音是個有趣的挑戰,不會覺得好笑)。現在有些梗自己想到的時候都會開始偷笑(旁邊的人覺得很奇怪),而且會發自內心的想要分享給朋友們

總之就醬,這就是我的爛梗從內部價值轉變為外部價值又再轉變為內部價值的過程,好不好聽!


You'll only receive email when they publish something new.

More from Jupiter
All posts